胡燕芹(卓瑪措)(青海金訶藏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西寧810003)
關鍵詞:藏醫(yī);養(yǎng)生;保健
藏醫(yī)認為人體是由受害界和作害界兩部分組成。所謂受害界就是生理狀態(tài)下的隆、赤巴、培根(三因),三穢物(兩便、汗液)等物質。這些物質從人體胚胎階段乃至生命結束的整個過程中存在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物質相互依存,處于平衡狀態(tài),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但在不良內外因素干擾下,這些物質便成為被傷害的對象,發(fā)生病變幫故成為受害界。所謂作害界就是病理狀態(tài)下的隆、赤巴、培根三邪。生理狀態(tài)下的隆、赤巴、培根三物質一旦在不良內外因素干擾下,發(fā)生病變,便成為致病的因素,同其他病邪一起傷害于人體故稱作害界。
藏醫(yī)對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在《四部醫(yī)典》中是這樣說的,疾病發(fā)生的原因不計其數(shù),但歸納起來分為內因和外緣,內因有遠因和近因,遠因為無明,近因為隆、赤巴、培根三者。外緣就是引發(fā)暗中蓄積疾病的外部因素。外緣通過內因起作用。影響人體的外緣很多,主要有季節(jié)、氣候、飲食、起居、行為、情志、癘氣、中毒、外傷及突發(fā)因素等,是一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逐漸蓄積的過程。季節(jié)因素、起居飲食等等也是各種疾病共同的誘因。
顯而易見,正確的起居、合理的飲食可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同時也是配合疾病治療的有效方法。文章主要從以下幾個觀點來探討藏醫(yī)的養(yǎng)生保健對疾病的預防作用:
1 日常起居話養(yǎng)生
日常起居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基礎,正確的起居行為可以預防疾病的發(fā)生。
I.1 季節(jié)養(yǎng):重在與六時相合,因為青藏高原獨特的冬夏長、春秋短的氣候環(huán)境,在藏歷中以2個月為一季,將1年分為6個季節(jié),分別是初冬、隆冬、春冬、盛夏、季夏和秋季。每個季節(jié)中,人體內的三因素都會發(fā)生變化,引起三因素失調。因此,每個季節(jié)都各有其養(yǎng)的的原則:
1.1.1 初冬起居:初冬季節(jié)是指藏歷時的十月和十一月。這個季節(jié)天氣寒冷,毛孔閉合,因此,人體內部的熱量開始積聚,薪陳代謝加快。
這就需要進食大量的食物以補充能量,如果食物攝人量不足的話,就會導致體質減弱,適宜采取以下措施:① 盡量選擇含有甘、酸、成三味較多的食物來食用;②常喝肉湯,多吃酥油、乳制品等油脂含量較高的食品,經常用麻油涂全身;③注意御寒,穿保暖的衣服,多曬太陽,多烤火,多熱敷,選擇陽光充足的房屋居住。
1.1.2 隆冬起居:隆冬季節(jié)是指藏歷的十二月和一月,這個季節(jié)天氣更加寒冷,要依照初冬季節(jié)的保養(yǎng)方法,并更加小心保養(yǎng),可以適當增加油膩食品,多在體內積蓄培根。
1.1.3 春季起居:春季是指藏歷的二月和三月。這時陽光溫和,天氣好轉,人體表面的毛孔也開始張開,體內的熱能逐漸散失,因此培根病比較容易發(fā)生。適宜采取以下措施:①多食含有苦、辛、澀三味較多的食物,比如陳年的青稞面,旱地鳥禽的肉、蜂蜜、開水、姜湯等粗糙的飲食。②多到戶外散步,多擦身來祛除培根病,宜在芬芳陰涼的園林中居留。
1.1.4 盛夏的起居:盛夏季節(jié)是指藏歷的四月和五月。這時陽光日漸強烈,人體所積聚的能量開始散失,體力逐漸被削弱。因此宜吃甘甜、清涼的飲食,忌吃含有成、辣、酸味的食品,忌在陽光下久曬。多用涼水沖身,飲酒要與涼水混合,穿衣宜薄,宜在清涼、芬芳的環(huán)境中居住。
1.1.5 季夏起居:季夏是指藏歷的六月和七月。這時雨水豐富、空氣潮濕,河流渾濁泛濫。在這種情況下,胃中的陽氣容易受到損傷,因此適宜進食熱性的食物,尤其是辣、澀、苦味以及油膩的食物,多喝旱谷所釀的酒,盡量居住在樓上,這樣可以達到躲避寒流氣的目的。
1.1.6 秋季起居:秋季是指藏歷的八月和九月。這時被夏雨壓住的赤巴已經積蓄到一定程度,在秋天陽光的照射下,便會開始發(fā)作,容易引起赤巴病。因此宜食甜、苦、澀的食物,多用冰片、檀香、馬蘭花等香草熏衣和噴灑居室,起到怡神養(yǎng)性的作用。
總之,冬季和季夏應該多吃熱性的食物,春季應該多吃粗糙的食物,盛夏和秋季應該多吃涼性的食物。
1.2 日常養(yǎng)生:貴在好習慣的培養(yǎng)。健康的體魄向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平時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并且一直堅持下去,才能遠離疾病的困擾。首先要杜絕引發(fā)疾病的外緣,方法是佩戴一藥物之中最為珍貴的藥物,如:殊勝訶子、菖蒲、白芥子、安息香、寒熱性珍寶丸、動物寶丸、金剛石、琉璃、映紅、帝釋青、祖母綠、白翠石等。注意不適宜的飲食和起居,保持以不勞累為限度的勞作和鍛煉,拋棄凡是能引起身、語、意三業(yè)門過度勞累的活動,保持舌頭等五官知覺處于靈敏和正常的狀態(tài),而不能抑制五官作用的正常發(fā)揮,不能使他們受到損傷,造成感覺功能的衰弱等。
其次,行動方面,過河要注意水淹,不乘有危險的船只,不騎沒有調伏的馬、牛等,不在賊人搶劫和猛獸出沒的危險境地行走,不在不明深淺和急流中游泳和強渡大水,不在森林大火等燃燒的火堆附近行走和休息。夏季不能在深淵上面和峻陡山巖頂上行走。冬季不能攀援樹木。總之,無論坐在任何地方都要認真察看那里有無危險,不論去什么地方,要仔細看道路,才能在有危險的地方行或止。
第三,睡眠方面,禁止長時問熬夜,因為熬夜會使機體性質變得粗糙,體力大大損耗,促使隆病產生,使身體感到難受和痛苦。因此要保持足夠的睡眠。如果一旦熬夜過度,為了避免培根增盛,要在次日早晨禁食,并且補足夜晚所缺的二分之一的睡眠,這樣才能恢復耗損的體力,避免隆病的發(fā)生。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夏季晝長夜短,人極易感到體虛乏力,導致隆病,因此,對于那些體弱多病、勞累過度、年老力衰、多語、醉酒或者受到驚嚇的人,更需要夏季養(yǎng)成午睡的好習慣,以補充體力,預防隆病。與之相對,睡眠過多對于人體也是有傷害的,如果睡眠過多,可以采取催吐的方法,以減少使人嗜睡的培根,同時,禁食和行房事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抑制睡眠。失眠或者睡眠質量低的人,可以適當?shù)仫嬘靡恍┡D?、淡酒、肉湯等高熱量的飲料,也可以用芝麻油來涂抹面部,這些是安眠的有效方法。
第四,房事方面,有性欲的男子,禁止與人不同類的動物交媾;禁止與他人妻子、面容丑陋而自己不樂意的婦女或孕婦、身瘦力衰、有病在身、憂傷沉重的婦女、行經婦女等交媾或強暴他們。否則便會折壽,出現(xiàn)各種不吉祥的惡運。冬季男子體力增強、精液充沛,房事不限制;秋、春兩季,體力減弱,每天可行一次房事;熱季和夏季兩季每半月可行一次房事。不論何時如果不節(jié)制地行房事,將會引起眼睛等感覺器官功能衰弱和頭暈等疾病發(fā)生,甚至導致死亡。
除了注意保持良好的起居習慣以外,適當?shù)夭扇∫恍┖啽愕谋=》椒?,如涂油按摩、活動和鍛煉、搓擦、洗澡、保護眼睛等,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最為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對疾病的預防,對于無暇醫(yī)治而延誤的疾病或突發(fā)性危害生產的疾病,如白喉、萎縮性胃炎、霍亂轉筋、炭疽(<大疏·無垢普明>中說為中風)、鼻衄等,隨時可奪去生命,要注意預防。方法是服用和佩戴醫(yī)著和秘方中所說的藥物,猶如為了戰(zhàn)勝敵人,身邊要常帶保鏢那樣。
上述日常行為規(guī)范要長期堅持,應地制宜,正確取舍,全面實施,不偏廢某一方面??傊?,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在家還是在外出,要時刻牢記上述行為準則,付諸行動,則會起到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之功效。
2 晚年談養(yǎng)生
五元構成的人體度過了青壯年期后,身心勞累,失去精華,日漸衰老,為了安康無病、增強體力、煥發(fā)神彩、延年壽命,要進行滋補養(yǎng)老。
滋補養(yǎng)老能夠使人長壽,返老還童、神采煥發(fā)、體力增強、五官視覺敏銳、清爽神志、增強智慧、語音洪亮、陽剛精旺、延緩衰老過程。滋補者首先要選擇優(yōu)越環(huán)境,環(huán)境要整潔干凈、稱心如意、優(yōu)美安靜、水清樹綠,避免外界因素等的干擾,這樣滋補效果會顯著。
老年人需要避免三個“過度”,即勞累過度:要避免為過重的體力勞動;用心過度:要避免為某事過度思慮,使得精神緊張,心情抑郁;性交過度:性生活方面要適度而行。
從飲食的角度來講,老人應該盡量多吃柏子仁、蜂蜜、白酥油、熱糌粑等,少吃酸腐生冷的食物和鹽。
在用藥方面,可以采用各種滋補秘方。在進行滋補之前,需首先要用訶子、余甘子、光明鹽、蓽茇、藏菖蒲、干姜、姜黃、酸藤果、蔗糖與黃牛溲制劑進行清瀉,因為如果不先清瀉,則會由于污垢的存在而使滋補失去意義。尋常的大蒜就是滋補的良藥,可以剝去蒜皮,將其放在酒里浸泡一晝夜,早晨擠出液汁服下。然后,再用牛乳融制酥油、野地產的動物肉煎湯令服?;蛘咭部蓪⒋笏馀c溶化的酥油配制后放在青稞堆里埋藏21天再服用,此法對體內隆盛的人能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將小米辣與蜂蜜、酥油制劑,1個月內與適合口味的食物同食,能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同時對于體內培根型寒病的人,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另外,此方如果與黃牛溲配伍,還能醫(yī)治麻風病。用訶子、毛訶子、余甘子制成藥油,可以增強體力,使五官靈敏,治療各種合并癥,同時也是壯年人保持青春的良藥。將春秋兩季的紅花、黃精根洗凈后切碎,用水煎煮取汁,晾干后加3倍的小米面,制成發(fā)酵的糌粑粥或熱粥服用,待到習慣以后即可不加小米面直接服用,此法能醫(yī)治黃水癥,同時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另外,將酸藤果、馬錢子、干姜與蜂蜜配伍令服,也能延緩衰老。
總之,只要掌握以上這些飲食、起居、用藥方面的保健技巧,并且持之以恒,就可以幸福、安祥的度過你美好的—生。
2011年5月第5期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