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記憶,以及文化認同,因而流傳在藏民口中代代相傳的民間諺語,蘊含著藏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映射著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質(zhì)以及世世代代藏民獨特的生命體驗。本文試圖通過對藏族諺語的語義分析,展示藏族諺語與藏族文化之間的關系,解讀藏族諺語蘊含的的文化心理。
【關鍵詞】藏族諺語;文化;心理;解讀
藏族民間文學歷史悠久,浩如煙海,其形式之多樣,內(nèi)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藏民通過文學,把他們的歡樂和悲傷、理想和憧憬、愛與恨、情與理都熔鑄在其中,那些藏民熱衷的歌謠,熟悉的諺語,津津樂道的故事,漸漸內(nèi)化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并塑造了藏民樸實、樂觀、勤勞、善良的品格,構(gòu)成藏民族的心靈史。流傳于藏區(qū)的民間諺語內(nèi)容豐富、風格質(zhì)樸、形象鮮明、語言精練,是藏族民間文學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話無諺難說,器無柄難拿”“最可口的酒是甘露,最悅耳的話是諺語?!敝V語歷來受到藏民的青睞和喜歡,只要他們開口說話,總免不了用精辟生動的諺語來說明深刻的生活哲理,在藏地,一個人能否熟練地運用諺語,實際上已成為衡量其口才和學識的標準之一。
諺語作為民間文學的重要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說文》里將“諺”解釋為:“諺,傳言也,從言,彥聲”,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里言: “諺、傳疊韻,古語也?!辈卣Z稱民間諺語為“當白”,它形式簡短,生動通俗,是藏族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一種文學形式,是藏族民間語言的精華和藝術智慧的結(jié)晶,有著極為強大的生命力。遠在公元八、九世紀, 藏族文學史上就已經(jīng)有了搜集和記錄的《松巴諺語》,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更是引用了不可勝數(shù)的諺語, 被譽為“藏族諺語的寶庫”,著名的《薩加格言》和寓言體小說《猴鳥故事》中也能找到豐富的諺語材料。這些鑲嵌在民間文學中的一則則諺語, 猶如晶瑩耀眼的明珠, 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認識價值,是我們研究藏族社會歷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審美藝術、宗教信仰、語言習俗等方面的百科全書。
孟子所謂“知言”,就是透過語言去透視一個人的心性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一個民族的天才、機智和精神,都可以從這個民族的諺語中找到?!盵1]本文旨在解讀藏族民間諺語語義背后蘊含的藏族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一藏族諺語表現(xiàn)出濃郁的高原生活氣息
藏族諺語是藏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勞動中不斷積累和總結(jié)的生活經(jīng)驗,是藏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jié)晶,因而,藏族民間諺語必然與他們生活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從內(nèi)容上表現(xiàn)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獨特的民族特質(zhì)。
由于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在遼闊草原上的藏民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生活為主,因而藏族民間諺語中的許多意象源于牦牛、綿羊、馬等藏民生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的家畜,如“要想財富多,就多喂牛羊。”“牛羊是牧民之寶,六谷是農(nóng)民之寶?!薄安蚶侵荒艹匀跣∨Q?,見到牦牛卻害怕三分。”[2]藏民非常重視人、草原和牲畜之間的和諧,在藏民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生靈都是有生命的,他們盡力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保持著和諧狀態(tài),他們感謝祖先賜予他們的這一片草場和牛羊,因而格外珍惜這些生活資料,并且熟知這些牲畜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征?!瓣笈:貌缓?,看鼻子就知道;酥油好不好,看色澤就知道?!啊瘪R好不好請看昂起的頭,心誠不誠請看碗里的奶。”“奶牛要在數(shù)九隆冬時喂,知識要在年輕的時候求?!盵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藏民對生存環(huán)境的高度熟悉、熱心關切,以及關于他們的精確知識,對于他們來說,這些牲畜的重要性和親切性不亞于人,他們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這些牲畜,這種知識和技藝源于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源于他們對周遭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人與環(huán)境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是雪域高原的藏民所獨具的生活哲學。此外,隨著時間的遷移,藏民在生產(chǎn)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放牧的方法和牲畜的特性,在諺語中有關牲畜畜牧放養(yǎng)習性的諺
語也不少,如“平路上牛不如馬,過冰路牛比馬強;上山騾子比馬快,下山馬比騾子強。“”早餐想喝奶子茶,頭晚就得去擠奶?!薄膀T下坡馬要往后仰,騎到河邊要朝前傾?!盵3]這些諺語都是藏民在長期畜牧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智慧結(jié)晶,是藏族游牧生活的生動寫照,充滿著濃郁的高原鄉(xiāng)土氣息。
藏區(qū)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和習性在諺語中有所反映,如諺語“攪奶出酥油,攪水起泡沫?!彪m然干著香甜,還是糌粑經(jīng)吃?!盵2] 上述諺語中提到的“?!?、 “羊”、“酥油”和“糌粑”被稱為藏族飲食“四寶”,生活在高寒地區(qū)的藏民主要是依靠這些食物維持身體所必需的能量,這些食物在藏諺中反復出現(xiàn),可見它們在這藏民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藏族諺語折射出藏族的民族精神與價值取向
藏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藏民世代繁衍生息在雪域高原上,那里地勢高寒、土地貧瘠,氣候惡劣,但 “從那些石塊砌成的小屋中,從那些黑牦牛帳篷中,從那些吃著糌粑、穿著藏袍的人們的心中升起的并不是悲苦、厭世和頹廢,反而是一種堅毅的堅強的歡悅的生活信念?!盵5]的確,常年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并沒有因為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而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他們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崇尚并倡導公正、誠信、節(jié)制、寬容、行善等品質(zhì),這也就形成了藏民堅韌豪邁、樸實真誠、豁達樂觀和勤勞善良的民族精神,那些閃爍著智慧之光的諺語詮釋著這一切。
為了適應艱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藏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認定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觀念,所以許多諺語體現(xiàn)了藏民勤勞的品質(zhì)。如“說話要想著說,干活要搶著干。”“要想吃好酥油,先要喂好奶牛?!?“精心喂奶牛,早茶油自多?!盵2]從這些諺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藏民淳樸善良的性格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不畏艱辛,勤奮勞作,辛勤耕耘,堅信只要付出勞動就一定會收獲,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崇尚團結(jié)也是藏民族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藏民生活在“人跡稀少,交通閉塞、環(huán)境險惡的雪域高原,于是,藏民認識到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注重和睦相處,團結(jié)互助?!盵6]在藏族諺語中,對集體力量認知的諺語有許多,例如“長官百姓能合力,物質(zhì)財富滾滾進;父母子女能同心,家庭富裕村莊興。”“只要擰成一股繩,羊毛也能捆雄獅?!薄袄匣⒉桓页猿扇旱年笈??!薄耙煌胨钟?,用千滴牛乳制成;一碗糌粑,用萬滴汗水換來?!薄叭斯采塘浚梢陨w佛堂。”[3]可見,藏民非常注重集體意識和民族意識。
藏族民間諺語在一定程度上融匯了藏民勇敢樂觀的精神,“四只腳的牦牛都會跌倒,何況兩只腳的人。”“放牧時不唱山歌,木牛吃草也不香;放牧時不唱歌,如同茶里沒鹽巴?!薄澳茏呗窌?,能說話會唱歌?!盵4]這些諺語表現(xiàn)出藏民面對惡劣險峻的自然環(huán)境和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還堅守著樂觀堅毅的民族品格。諺語還體現(xiàn)了藏民熱情好客和真誠純樸的性格,在與人交往時,藏民尤其注重以誠相見,信守諾言,反對以利相交?!坝芯拼蠹液炔畔?,有話當面說才親?!薄案蝗四盟钟痛褪菙[樣子,窮人用清茶待客是真心?!薄肮P直的樹用處多,心誠的人朋友多。”“好漢寬闊的胸膛,能容百匹駿馬馳騁?!薄盁鹨招模鋈艘嫘??!盵4]
三藏族諺語中宗教思想的體現(xiàn)
藏族民間諺語也反映出藏傳佛教對藏區(qū)的歷史文化、語言表達、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響。佛教從公元七世紀傳入藏區(qū)到立足吐蕃,與當時占主流文化的苯教經(jīng)歷了長期曲折的斗爭,經(jīng)過了近一個多世紀的較量,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一些基本儀式和基本理念,使佛教逐漸滲透融合到藏民的生活和靈魂深處,公元十世紀至十四世紀,藏族佛教諸教派的形成,到公元十六世紀中葉,達賴、班禪活佛系統(tǒng)建立,公元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執(zhí)掌格魯派和全藏政權(quán),即建立了葛丹頗政權(quán),[7]至此藏傳佛教取代了苯教而成為駐足于藏區(qū)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成為藏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佛教的倫理道德觀對藏族社會影響頗為深遠,是傳統(tǒng)藏族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基石和重要內(nèi)容?!盁o論是信教與不信教,由于藏傳佛教的不斷發(fā)展和陶冶,藏民族的氣質(zhì)自然而然地融合了這些佛教訓誡?!盵7]佛教在道德方面提倡“十善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瞋恚、不邪見,“以善為美”成為藏族的民族精神和價值取向,因而在藏族民間諺語中,折射出藏民追求的正直、善良、忠厚、忍耐的道德要求。依據(jù)佛教“十善業(yè)”提出的法律規(guī)范,藏民認為要寬容待人,以德報怨,如“給惡狼脖上掛經(jīng)幡,向惡賊手里獻哈達?!薄敖杈七€水,以善報惡。”[3]在善的前提下,藏民注重忍讓,認為做人要謙虛,凡事要低調(diào), “駿馬性雖烈,仍在大地上;須彌山再高,仍在日月下?!薄白彀驮俅笤诒亲拥紫?,眼睛再大在眉毛下面?!庇忠驗槭芊鸾獭耙蚬麍髴?、生死輪回”觀念的影響,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種白之地長白,種黑之地長黑?!薄白龆洮?shù)氖悄阕约海瑨伓洮數(shù)囊彩悄阕约??!盵4] 藏族民間諺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佛教的歷史背景。如“拉龍拜多逃上山,馬蹄印跡留平川?!盵3]主要是敘述贊普朗達瑪被射殺的歷史事實,至此藏族社會進入長期分離割據(jù)時期,這則諺語反映了藏族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史實以及佛教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又如諺語“喇嘛無論說什么,全是法;手指 不管指向何方,都是東?!薄敖疠喩厦嫖搴诎?,烈日下面無寒風?!盵4]反映出藏區(qū)實行政教合一的特殊政治制度后,喇嘛階層在藏區(qū)社會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于是,藏民把“佛”、“神”作為主宰一切的至高無上的力量,其中自然流露出對佛教的尊崇,甚至迷信情緒。
同樣,在諺語中,我們可看到佛教對藏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如“生在阿媽懷里,獻在喇嘛手中?!盵2] 反映出舊時代在藏區(qū)普遍遵循的習俗,家里的男孩至少有一個必須要皈依佛門,在藏區(qū),至今有的貧困人家因為生活的艱辛,也會把小孩子送到寺廟出家當和尚,諺語既透露出藏民和佛教之間的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母親對兒子的不舍和深情。受佛教思想影響,在過去,評價一個人德才的主要標準是對佛理知識的掌握,如“想出行用料喂馬,想有學問學五明?!薄皼]帶過籠頭的馬嘴硬,沒學過五明卻口氣大?!盵4]這里的“五明”是對藏族文化知識的體系的概括,藏族的知識分子常將博學之士稱為“學富五明”,“五明之學”分為“大五明”“小五注釋及參考文獻:明”,前者是指詩詞、韻律、修辭、歌舞、星算,后者是指聲律學、正理學、佛學、工藝學、醫(yī)學,掌握五明之學,成為藏民衡量一個人知識水平高低的標準。
藏傳佛教在藏族社會生活中固然享有崇高的地位,藏民對佛本身也保持著無比的遵從,但是龐大的僧侶系統(tǒng)畢竟魚龍混雜,出現(xiàn)了許多表里不一、為所欲為、無所事事的教徒,佛教嚴格的戒律成了他們偽善的有力幌子,而藏民虔誠供奉的豐厚布施則成了他們聚斂財富的主要手段。藏民們看穿了這群人的真實意圖,并通過諺語一針見血地揭穿了他們的面目,諷刺了部分僧人不守戒律肆意妄為的卑劣行徑和虛偽本質(zhì)。如““口中念佛經(jīng),心里盼貢品。”“不要殺生”是菩薩說的,但是喇嘛卻要吃肥肉。“穿袈裟的不一定是喇嘛,拿佛珠的不一定是信善。”“口念文殊菩薩,眼卻要盯著對岸的馬雞。”[2]這些諺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藏民的理性思維和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在藏民的心中有一套判斷是非曲直的準繩,即便是藏區(qū)享有很高地位的僧侶,只要是違背道德,藏民都勇于批判和指正。
“語言作為文化的表達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種烙印加到語言之上。”[8]通過研究藏族民間諺語,我們了解到藏族的俗習慣、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等文化意蘊,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所做的努力如滄海拾貝,還有很多豐富燦爛的文化需要我們?nèi)ミM一步解讀。
[1]關寶學.錫伯族諺語集?序言[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
[2]李雙劍,曲尼.藏族諺語集錦[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3]宋興福.藏族民間諺語[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
[4]佟錦華,莊晶,格桑頓珠.藏族諺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5]丹珠昂奔.論藏族文化的現(xiàn)代化[J].藏族研究,1990,4.
[6]陳強.淺論格薩爾諺語中的民族特質(zhì)[J].青海民族研究,2005,3.
[7]丹朱昂奔.佛教與藏族文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
[8]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83. ? ??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3期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康巴民間文學與民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春燕(1983-),女,藏族,四川巴塘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文學。